21世纪是信息年代,互联网世界。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,要根据信息社会对社会成员的需要培养孩子,使孩子拥有在新世纪中存活、角逐和进步的能力。在信息化社会中,互联网是大家存活的新空间。有人说21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,哪个拥有了互联网,哪个就拥有了财富,拥有将来。互联网,作为具备交互性、多媒体和大量信息库的新兴媒体的崛起,深刻地改变着人类对世界的感知、认识与参与方法,并且由此带来一系列全方位的社会变化。从这个意义上,认识、学会互联网,就意味着认识和把握将来。
据统计,现在国内上网人数已达2650万,并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,其中青少年占80%以上。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学习常识、交流思想、休闲娱乐的要紧平台,同时,青少年也最易遭到互联网不健康内容的侵害。
据湖南的调查,互联网已逐步从大中城市走向中小城镇,从城市走向农村。互联网正渐渐走人普通家庭,青少年接触互联网的年龄变得愈加小。在各年龄阶段中,20~30岁的年轻人上网率最高,居第二的是12~19岁的青少年。
在上网青少年中20%的青少年有情绪低落和孤独感,12%的青少年与家人、朋友疏远,5.l%的青少年身体情况降低。除此之外,青少年“网恋”现象也比较紧急。一名女初中生,在两个月内,竟悄悄约见了5个“网上情人”。这种现象不可防止地对青少年的学习、生活和成长产生不好的影响。除去“网恋”外,由初中生充当“主力军”的“网婚”升温。据报道,一种新型的婚姻方法一“网婚”正在网咖里升温。“你网上的老公来了吗?”这话不是源于成年女人之口,而是源于年仅十二三岁的女初中生之口真是让人很难置信。所谓“网婚”,据女初中生介绍就是在网上找个我们的心上人,并“注册结婚”,而且分得了虚拟的房屋和田地,天天放学后与网上“老公”就“家庭琐事”聊上几小时。
女初中生小青是网迷,通过网上聊天结识了6个异性网友,虽然网上是朋友,现实日常的第一次见面的一个“网友”竟强奸了她。少女的浪漫之约没找到,反而落人漂亮谎话编织的陷阱。国内近几年青少年因有意无意访问色情网站,遭受“黄毒”侵害,甚至走上堕落和犯罪道路的案件时有发生。
对于少年儿童上网,爸爸妈妈最大的担忧是“互联网陷阱”“互联网谎话”“互联网色情”会毒害他们稚嫩的心灵。应该说,这种担忧是有道理的。但大家需要看到,互联网世界事实上就是现实世界的一种折射。互联网上所有些东西,在现实世界上都有过之无不及。孩子早晚都要走上社会的,这种无论是网上的,还是现实社会中不真实的丑陋的东西都是他们没办法回避的。与其让他们在没筹备下不知所措,不如让他们有控制地接触一些反面的东西,以增强他们对于这类不真实、丑恶的东西的“免疫能力”。更为要紧的是,互联网是通往世界的一个窗口,它不是只有不好的信息,更很多的是世界丰富多彩和文明的良知灼见。通过互联网,可以拉近孩子与世界、社会、别人的距离,掌握分辨、掌握交往、掌握思想、掌握创造。在互联网年代,孩子上网,爸爸妈妈还心存疑虑:既怕自己不懂电脑没办法指导;又怕孩子耽误学业,上网无助于考试与升学。因此还是不让孩子上网或限制上网,有些爸爸妈妈还监视孩子上网。
处在如此一个常识、技术、观念、思想都剧烈变动年代的爸爸妈妈,与其对孩子上网“追堵打压”、“因噎废食”,不如适应年代时尚,同意现代社会新的价值观念。信息的流通,从实质上改变了中国传统的长辈与晚辈的关系,促进了家庭的民主,使两代人平等起来,重点是一直同意传统教育观念的爸爸妈妈们,怎么样理解和适应这种“平等”。
互联网年代的爸爸妈妈应该放手架子,更新观念,更新常识,学电脑互联网常识,加大对孩子的人文关怀,和孩子一块上网。爸爸妈妈要教育孩子遵守《全国青少年互联网文明公约》,擅长在线学习,不浏览不好的信息,维护互联网安全与秩序,不沉溺虚拟时空等。要告诉孩子注意互联网安全。在网上不要告诉其他人我们的年龄、学校、住址、家庭电话。对电子邮箱地址、网上账号、电话、信用卡号码和密码等家庭背景资料要保密。还要告诫孩子对不认识的人的来电来函要多加注意,谨慎防范陷人坏人的圈套。